7月6日至11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三’止川行,拨云见‘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马燕梅副教授、学院辅导员陈晔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三明市永安市开展2024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在三明市永安市槐南镇、燕西街道、曹远镇等多个村镇开展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多项活动,将青春活力挥洒在闽西大地,用热情洋溢的青春谱写新时代的燕城之歌。
优秀校友熊生文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厂区污水处理系统
在槐南镇,实践队成员跟随马燕梅老师深入畜牧生产一线,与金翔畜牧的04届校友熊生文展开座谈交流,并实习查看企业生产区外围的污水处理系统。在走访过程中,马燕梅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就养殖环境治理的远程监控和降本增效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规划并达成相关合作意向。据悉,目前以金翔畜牧为代表的一线中型养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面临着资源能源约束、环境容量有限等生态治理问题,而排污系统改进、污水处理后再灌溉等举措,充分发挥了当地多山林的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快了畜牧养殖业的绿色转型,未来当地养殖企业还将与学院开展系列合作,开辟专家学者科技特派、高校学子社会实践等新模式,充分将科研专业与生产一线有机结合,让农林大学子在实践中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实践队在鹤霞村合影
实践队员走进家禽养殖棚户
“霞鹤山清水秀,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公园。”实践期间,实践队来到了永安生态明珠——霞鹤村,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依托九龙溪畔的生态优势和当地的人文风情,霞鹤村作为全镇旅游龙头,穿点成线,打造出以“闻山、阅水、感绿、怡情”为主导的沿溪生态综合体。实践队成员们重走先辈走过的“星光大道”,了解当地的抗战历史;学习将“永安”二字写作“福”,探寻这里的福文化脉搏;走进家禽养殖棚户,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林间溪畔,处处是实践队员的身影,他们用青春脚步,感受着绿水青山的魅力。
实践队在吉山村展开调研
作为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永安,其存有大量的的抗战遗址。实践队来到吉山村、上吉山村等抗战文化遗址群,在国立福建音专、《改进》出版社编辑部等处感受抗日先辈来时的路。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的浸润中,让流淌在战争岁月的旋律在胸中荡漾。当地老人们们说,当年,村里来了一些手拿稿纸的人,河边一处房屋总会传来印刷机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夜晚依然响起,八十多年后,这些老人们仍然不知道,在村中黄氏宗祠里居住的,正是当时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迁来的《改进》出版社编辑部人员。而对于战时迁往永安的数万人中,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抗战期间,永安与全国的文化交流都不曾中断,大量抗日刊物齐聚永安发声全国,支持宣传抗日救亡。寻访历史,实践队员们在永安这一东南抗战文化旗帜的感召下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实践队入户开展反诈宣传
走访学习之余,实践队员们还发扬志愿服务精神,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电信防诈主题的入户走访宣传,用生动的语言与村民们面对面,通过自制的精美反诈宣传单和漫画,向他们介绍典型的诈骗套路,帮助村民们守好“钱袋子”。此外,实践队还在走访过程中调查村情民情,为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搜集信息。
山止川行,拨云见明。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虽然短暂,但实践队却追寻先辈的步伐,将青春的脚步布满永安,让年轻的汗水洒向田野,在实践中淬炼本领,身体力行唱响燕城大地的农林青春之歌。